
除夕來臨:一頓團圓飯,一個團圓年
除夕,為歲末的最后一天夜晚。歲末的最后一天稱為“歲除”,意為舊歲至此而除,另換新歲。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、一元復始、萬象更新的節日。那么你知道關于除夕來歷、風俗和禁忌嗎?
傳言,古時候有一只怪獸,它的名字叫做“夕”。夕可能大家很陌生,它的別稱“年”,大家就很熟悉了。夕這個怪獸很有意思,它不是隨時都出現,而是每到除夕、春節的時候,才會跑出來襲擊人類的村落,尋找食物。剛開始的時候,大家對夕束手無策,只能算準日子,在夕要跑出來找食物的時候,舉村逃往深山避難。夕見這附近都討不到吃食,便換了一處沒去過的村落。結果,這個村落的村民并不認識這種怪獸,更沒有防備,很多人都被突如其來的年獸弄傷了。事后,村民們發現,只有一位家門前帶著紅布的家庭,才沒有受到傷害。后來,人們知道夕(年)最怕紅色和聲響,于是年三十晚上,家家戶戶貼紅春聯,燃放爆竹、煙花,來驅除夕(年)獸·以求新的一年安寧,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,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。
除夕這一天,是一家人團聚的重要日子,在這闔家歡樂的節日里,還有很多有趣的傳統習俗。
1、吃年夜飯
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做團圓飯,根據史料記載,至少在南北朝時就已經有吃年夜飯的習俗。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、魚、年糕、長年菜等。席上的“雞”寓意有計,“魚”寓意年年有余,“蠔豉”寓意好市,“發菜”寓意發財,“腐竹”寓意富足,“臘腸”寓意長長久久。
2、 祭祖
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。在我國很多地方,這一天,大家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,點燃香燭,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。大年三十傍晚時分,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,倒上美酒,擺上菜肴,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,表達“慎終追遠”的感情。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,人們才開始享用。
3、 貼春聯和窗花
和家人一起將春聯與窗花貼上,是一件有趣又有意義的事。春聯也叫門對、春貼、對聯、對子、桃符等等,它以工整、對偶、簡潔、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,抒發美好愿望,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。每逢除夕之日,無論城市還是農村,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,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。
窗花在裝點室內,渲染春節氛圍的同時,還有辭舊迎新,接納福氣的寓意。
4、燃煙花爆竹
噼里啪啦的煙花爆竹聲,除了能令春節的氛圍愈加濃厚外,還能清除一年的晦氣,以迎接吉祥之氣。爆竹是中國特產,亦稱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、“鞭炮”。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,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,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。
在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《神異經》中,有言及燃爆竹驅除“年獸”之舉。所以煙花爆竹又有驅魔、辟邪、消災的寓意。
5、守歲
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,早在西晉《風土記》中就有明確記載:“終夜不眠,以待天明曰守歲。”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,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、紅色和聲響,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、點紅燈、貼紅紙、放煙花炮竹,焚香祈禱,徹夜不眠,也就有了“守歲”習俗。在這個晚上,無論大人或是小孩,都要說吉祥話,不可說晦氣話、臟話和不敬之語,否則一年都要倒霉。因此,歡歡喜喜、和和氣氣、團團圓圓,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。
6、壓歲錢
這個可謂是除夕夜的壓軸,也是小朋友們最期待的一個環節,通常長輩們還沒給他們壓歲錢,他們都已經做到心中有數,入賬多少早就已經盤算好啦!
一般來說,壓歲錢都是由家里面的長輩派發給晚輩們,年長的親人們逢此情景樂不可支,因為在他們眼里這意味著新的一年萬事如意、事事順心,是個好兆頭。
- 下一篇:元宵節丨守萬家燈火,候春暖花開!
- ?
-
掃碼下載